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議題越演越烈,「減碳」不再只是口號,而是攸關企業競爭力與永續未來的核心戰略。在這股席捲全球的綠色轉型浪潮中,臺灣近年正積極推動碳費制度、碳權交易市場與綠色金融機制。2025 年更是政策進入實質試行的關鍵年,企業應高度關注以下新動態,提前布局,掌握轉型先機。
一、碳費啟動倒數!企業「荷包減碳」的新挑戰
環境部已於 2024 年 8 月正式公告「碳費三子法」,確認自 2026 年 5 月起,企業須依據 2025 年全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繳交每噸新台幣 300 元的碳費。2025 年為制度試行年,超過 500 家年排放達 2.5 萬噸以上的高碳排企業需進行碳費試申報,並提出自主減量計畫。
政府針對符合減量目標的企業提供優惠費率:
- A 方案:每噸 50 元(達成標準減量)
- B 方案:每噸 100 元(部分達成)
此舉將直接影響企業營運成本結構,提升碳效率將成為「節稅」與「控本」的雙重關鍵。
二、總量管制與碳權交易制度(Cap and Trade)啟動前哨
為提升政策彈性與市場效率,政府將自 2026 年起試行「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2025 年下半年將籌組「先行者聯盟」,邀請減碳績效良好的企業參與試點。
此制度透過設限總碳排量、分配排放配額,讓企業可透過碳權交易市場購買或出售多餘配額,平衡減碳與成本間的彈性調整。這不僅有助減碳目標達成,也將帶動國內碳金融市場的快速成長。
三、臺灣碳權交易所啟動,碳中和布局加速
為協助企業邁向淨零目標,臺灣碳權交易所自2023年設立以來,已於2024年推出交易平台,提供碳權媒合、碳資訊揭露、教育諮詢等一站式服務,企業可依自身需求購買碳權。
2025年起,購買碳權作為碳費因應方案或企業自訂淨零目標,已成為資本市場與ESG評分機構的重要評估依據。積極參與交易不僅可控管潛在費用風險,更有助於強化品牌綠色信任力。
四、碳足跡與碳標籤:產品競爭力的未來門檻
2025 年,企業加速導入產品碳足跡盤查與碳標籤申請,以因應國際供應鏈要求。例如,國內種苗業者近期已完成 400g 袋裝杏鮑菇的碳足跡盤查,總排放量為 2.1245 公斤 CO₂ 當量,並取得碳標籤,創下國產先例。
透過投資綠電、提升營運效率、實施碳抵銷,企業能有效降低產品碳足跡,提升在國際採購及 ESG 評分中的競爭優勢。
五、ESG治理與綠色金融:2025行動方案重點
金管會於 2025 年啟動新版「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未來將把綠色授信納入金檢範圍,推動銀行強化高碳產業轉型風險評估。
政府也持續鼓勵企業設立「永續長(CSO)」,統籌企業碳管理與永續治理。隨著歐盟 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與國際供應鏈碳披露壓力升高,掌握精確的碳盤查與治理數據,將是企業避免邊境成本損失的關鍵。
六、展望 2050:共創淨零臺灣,企業應主動卡位
2025 年不只是政策年,更是企業永續轉型的分水嶺。碳費、碳權交易、碳足跡透明化、綠色金融制度等多管齊下,代表綠色競爭力將成為未來企業的生存線。 臺灣若要實現 2050 淨零目標,企業唯有提前布局,才能掌握資源轉移與綠色資本的優勢。減碳已不再只是道德選項,而是企業價值重塑的必經之路。
歡迎轉載!請見:轉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