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上雲端

企業遇到雲端時最需要的指路明燈 – 四個最容易忽略的重要思維

自 2010 年被定調為台灣的 雲端 運算發展元年以來,說到「 雲端 」仍存在多種不同思維的企業或技術人員,大家都努力地為公司尋遍國內外的雲端服務,費盡心思希望能為公司節省成本、獲得更安全的資料備援備份或一次性導入 雲端 ,但在我們近 20 個年頭的經驗中,發現企業最後皆因成本與雲端效益的兩面掙扎而失去平衡,我們將經驗轉化為四個最容易忽略的重要思維,希望能幫助企業使用 雲端 的路途更順利。

思維一:架構調整

先從既有的 IT 架構著手,舉凡:是否有伺服器等硬體設備及其折舊年份與堪用程度?是否已有使用雲端主機或其他雲端應用程式、工具?內部系統是否包含備份機制、ERP、CRM、資料庫等……?是否有對外提供服務之網站、POS 系統等…?考慮上述是否有優化的空間並且能夠直接帶來效益的地方,例如資料庫 table 的小型優化不一定需要花到大把人力,但有很大機會能直接減輕伺服器的效能負載;而效能較低的設備亦可先挪用來擴充備份空間,讓企業數位資產更加有保障,主要的系統則能考慮轉移至雲端或收容在其他效能較佳的伺服器中,以上提到都僅需花費人力,很可能在企業新的 IT 計畫萌芽初期,尚不需要花到額外費用添購或租用新的設備。

思維二:分階段持續改善

不僅將企業所有與業務營運、生財之道最相關的 IT 架構、系統提出來檢核,更應將營運策略、部門組織、發展政策等一併考量入內,以企業經營最關鍵的重點,也就是以哪幾個環節出現疏漏將動搖企業生存之根本或大幅影響企業未來生存與發展為前提,將所有環節排出必須執行的輕、重、緩、急,將其分階段安排人力、時間、預算,分階段持續進行改善,千萬不要妄想支撐一家企業的各個環節都能夠一次到位優化完畢,更不能認為快速直上雲端就能解決多數問題,大多數能夠明確地分清楚各個優化階段、且能夠堅持執行力持續改善的企業,不出兩三年在企業經營成長、效率提升上都能有很大的斬獲。

思維三:成本相近、做法多樣

承思維二,在考量企業營運每個環節的同時即能進行企業資源的盤點,舉凡技術人力、技術應變彈性與能力、擁有的數位資產、公司發展政策、決心與預算,當未來每一家公司都與網路密不可分,甚至每家公司都是網路公司的年代來臨時,這些都在在影響企業多快能適應未來並生存下去,因此,企業更需要專業的團隊或專業的委外雲端服務廠商來成為企業的最佳夥伴,能夠運用足夠的彈性與資源,為企業在固定的成本預算當中,變化出多樣化的作法,在各個階段達到同樣的效益,例如:備份備援這件事,已經不再是購置或租用兩套一模一樣的設施、一定要放在相距 30 公里外的兩間機房、每月花費兩套的費用,而是能夠配合企業的需求與備份備援的急迫性,有更多聰明的變通作法如:備在某國際大廠雲端機房各一至二套,節省機房中間傳輸成本又保有未來擴充的彈性與速度,就是一個成本運用更彈性、未來發展性更深遠的作法;又如技術人力不足時,不一定要再添加成本養一群自己的 IT 團隊,反以委外托管的方式,讓專業的雲端服務團隊成為像是企業自己的團隊,真正協助企業穩紮穩打每一步,不僅省去長期人力資源徵選育用留的成本,托管給一間有信用且有豐富經歷的雲端服務團隊,額外的好處將會因為該團隊必須對企業履行的承諾、以及必須維持的商譽及其本身未來長遠的發展,必定會站在企業的角度思考、努力多做更多來幫助企業發展,也因而會為企業帶來了更可靠長久且更多的加值利益( 詳可參考:為什麼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選擇委外托管? )。

思維四:最壞的假設、最佳的可用性

無論再多的預算、再縝密的計畫,都絕對有被尚未可知的技術攻破的危機存在,而一個好的團隊或前述提及之有經驗並可靠的雲端服務團隊,在依照前三個思維幫企業評估一整套計畫後,絕對會將各階段執行面與效益面最壞的假設預先提出來,並且提出最佳可用性的預防計畫、事後的應變及修補計畫或其他可行性的替代做法,這時候,企業也務必依營運情況,慎重考量並與團隊討論出一個對企業生存與未來發展的最好作法,也務必提前開始為未來下一階段做好準備,當需要應變的時機來臨時,也必須堅持要求團隊執行與面對,才能起出預先做好的最壞假設與最佳可用性計畫之成效。

在企業 IT 轉型、架構計畫更新往雲端發展的路上,一步一腳印是必要的,以上四個重要思維絕對能幫助企業更踏實的紮下穩健厚實的新時代 IT 架構,並且省去許多不必要的冤枉路與冤枉錢,但為了求得企業的永續經營,越早開始進行,需要花上的時間就越短也更容易成功,然而,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想要華麗輕巧的轉身,請務必以打群架的精神,尋找能陪伴企業各個成長階段的雲端廠商,一起讓企業能更加順利成功、營運永續不中斷( BCP 營運持續計畫可參考經濟日報專訪:降低營運管理風險 匯智提供全方位 BCP 規劃)。

歡迎轉載!請見:轉載原則 

    發表迴響